小型壓片機廣泛應用于制藥、化工、食品等行業,用于將粉末物料(如藥物活性成分、調味劑、催化劑)壓制成片劑。其校準是保障片劑質量(如重量、硬度、厚度一致性)的核心環節,需從理論原理出發,結合實操步驟系統完成。以下為全流程詳解:
一、校準理論基礎:
小型壓片機的核心功能是通過壓力將粉末壓縮成片劑,其性能受三大參數直接影響:
•壓力(單位:N或kN):決定片劑硬度與密度,壓力不足會導致片劑松散,壓力過大可能裂片;
•片劑重量(單位:mg或g):由填充量(模孔內粉末體積)與粉末密度決定,需控制在±5%偏差內;
•片劑厚度(單位:mm):與壓力和粉末壓縮性相關,通常要求同一批次偏差≤0.2mm。
影響因素包括:沖模磨損(模孔尺寸變化)、壓力調節機構精度(如彈簧或液壓系統老化)、粉末特性(流動性、粒度分布)及環境溫濕度(濕度>60%可能導致粉末結塊)。
二、校準前準備:
工具:標準砝碼(精度0.1g,覆蓋壓片機較大壓力范圍)、壓力傳感器(量程匹配設備較大壓力,精度±1%)、游標卡尺(精度0.02mm)、電子天平(精度0.1mg,稱量片劑重量)、硬度計(測量片劑抗壓強度,如片劑硬度計)。
環境:溫度20-25℃(避免熱脹冷縮影響模孔尺寸)、相對濕度40-60%(防止粉末吸潮)。
設備檢查:清理沖模(上下沖頭與模孔)內的殘留粉末(用軟毛刷或吸塵器),檢查沖模是否對齊(上下模孔中心偏差≤0.1mm,用百分表測量),潤滑傳動部件(如齒輪、軸承,涂抹食品級潤滑油)。
三、實操校準步驟:
1.壓力校準:建立刻度與實際壓力的對應關系
•方法一(砝碼法):若壓片機為手動施壓(如單沖壓片機),將標準砝碼加載到壓頭(模擬加壓過程)。例如,刻度盤顯示“8檔”時,實際施加800N壓力(通過砝碼總重量計算:800N≈80kg×9.8N/kg≈8kg砝碼+配重)。用壓力傳感器直接測量沖頭下壓時的實際壓力(傳感器固定在模孔上方),記錄不同刻度對應的實際壓力值。
•方法二(傳感器法):旋轉壓片機配備壓力傳感器時,通過控制面板輸入目標壓力(如5kN),觀察傳感器顯示的實際值。若偏差>±10%(如設定5kN實際僅4.5kN),調節壓力調節閥(通常為設備側面的旋鈕)或校準傳感器零點與量程(參照說明書操作)。
2.片劑重量校準:控制填充量一致性
•取代表性粉末(如已過80目篩的藥物粉末),在固定填充深度(如沖頭下壓至模孔底部前2mm)下壓制10片片劑。
•用電子天平稱量每片重量,計算平均值(如1.00g)與標準偏差(要求≤±5%,即單片重量0.95-1.05g)。若偏差超標,調整填充軌道(單沖壓片機)或轉盤填充量(旋轉壓片機)——例如,旋轉壓片機可通過調節下沖頭的初始位置(升高填充高度增加重量,降低則減少重量),直至重量符合要求。
3.片劑厚度與硬度校準:綜合評估壓縮效果
•厚度:用游標卡尺測量10片片劑的厚度,計算平均值(如4.00mm)與標準偏差(≤0.2mm)。若厚度不均,檢查沖模模孔是否磨損(邊緣毛刺會導致局部壓縮不足),或調整壓力(增大壓力通常減小厚度,反之則增厚)。
•硬度:用片劑硬度計測試片劑抗壓強度(如藥用片劑要求≥50N)。若硬度不足(<40N),可能是壓力過低或粉末流動性差(需重新制粒);若硬度過高(>80N)且易裂片,需降低壓力或調整粉末配方(增加潤滑劑比例)。
4.重復性與穩定性測試:驗證長期可靠性
連續壓制30片片劑,每10片為一組,分別測量重量、厚度與硬度。要求三組數據的平均值偏差≤±3%(如重量組間偏差≤±0.03g),標準偏差均符合要求(重量≤±3%,厚度≤0.15mm,硬度≤10%)。若穩定性差(如后10片硬度顯著下降),可能是傳動部件發熱導致壓力衰減(需檢查齒輪潤滑或冷卻系統),或粉末受潮(需密封保存并預干燥)。
四、校準記錄與維護:
校準完成后,記錄所有參數(刻度-壓力對應表、片劑重量/厚度/硬度平均值及偏差),并貼校準標簽(注明校準日期與下次校準周期,通常每3個月或更換物料后重新校準)。日常使用中,避免超壓操作(超過較大刻度值易損壞沖模與壓力機構),每次使用后清理沖模并涂抹防銹油(防止生銹導致尺寸變化)。
通過“理論指導+實操驗證”的全流程校準,小型壓片機可長期保持片劑質量的一致性,為研發與生產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撐。